論語•孟子•孝經•爾雅(掌珍本)



《論語》是記述我國古代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寶典。



眾所周知,孔子名丘,字仲尼,上代是由宋國遷到魯國的貴族。他在公元前551年出生,中年以後歷任魯國的中都宰和司寇,又周游宋、衛、陳、蔡、齊、楚等國,晚年致力于教育,成為儒家的創始人,享年72歲,公元前479年逝世。《史記》里為他寫專篇《孔子世家》,清代學者孫星衍還搜集古書里有關孔子的事跡傳說編成《孔子集語》,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獻仍推這部《論語》。因為《論語》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而成,除掉個別章節有學者懷疑為後人附益外,就總體而言,其權威性是無可動搖的。



兩漢時《論語》已很受重視,還出現了三種內容不完全相同的本子。在魯地流傳的本子叫《魯論》,齊地流傳的本子叫《齊論》,還有後來發現的用古文字書寫的本子叫《古論》。東漢末年鄭玄以《魯論》為主,參考《齊論》、《古論》作了注,三國時魏人何晏又在此基礎上撰寫了《論語集解》。它一共有二十篇,編成十卷,逐漸成為注解《論語》的標準本,《十三經》里用的就是這個本子。另外,南宋時朱熹把《論語》加上《孟子》,並從《禮記》中抽出《大學》和《中庸》兩篇,撰成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又成為明清兩代參加科舉考試者的必讀書。



現在科舉制度的廢止已近一個世紀,但《論語》仍值得讀,值得整理點校。因為其中許多地方在今天看來講得很有道理,值得思考,應該肯定它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組成部分。不過朱熹集注所用的文本還不是古本,整理點校應該用較為古老的何晏集解本。此本在日本先後刊刻過三種,即日本正平十九年(我國元至正二十四年,公元1364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